廣州地化所“科學進校園”活動走進廣州市象達中學
5月14日,廣州市象達中學舉辦“科技勞動月”展示活動,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邀走進該校,為象達中學的1200多名師生進行了生動形象的科普展示和講解。

學生參觀科普展板

學生觀察礦物標本

志愿者為學生講解礦物的形成

學生觀察礦物標本
在科普活動中,廣州地化所科普團隊展示五十多種礦物、巖石和古生物化石標本,包括電氣石、岫玉、硅化木瑪瑙、水晶、古生物、莫氏硬度計和油頁巖等,同時布置了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“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”2020年度成果展、“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”野外考察圖片展和廣州市花崗巖的前世今生等科普展板。學生們表現出了對標本的極大熱情,積極的提出包括“電氣石為什么叫做電氣石?”“金剛石在真空和空氣中燃燒會有什么區別?”“生物化石是怎么形成的?”“合成水晶和天然水晶的區別?”等問題,結合科普志愿者及老師通俗易懂的講解,使參與的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地球科學,激發了該校學生的科學熱情。

參與科普活動志愿者(部分)合影
此次科普進校園活動讓同學們在生活中有了直接接觸巖石礦物標本,了解和認識地球及其物質組成,領略地球科學的魅力的機會。同時,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、創新進取的科學素養。
廣州地化所將圍繞研究所科研成果和科研方向,不斷推出系列科普活動,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、科學方法、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,為促進“科技創新”與“科學普及”兩翼齊飛貢獻力量?!?/font>
(科普辦公室供稿)